公共艺术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日期:2020-06-04   |  作者:   |  编辑:杨龙武   |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制(修)订2019版本科培养方案的意见》系列文件精神为指导,在调研我校学生基本艺术素养,艺术课程诉求,总结我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我校所有专业的本科学生。

一、指导思想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制(修)订2019版本科培养方案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理工科学生特点,构建具有一定特色和针对性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从而稳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二、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普通高校中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公共艺术课程即是针对普通高校中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通识课程。2006年我国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公共艺术课程”被首次提出。《方案》指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基于我校理工科学生为主的特点,本着弘扬桂工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我校、立足桂林,立足广西,拟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文科与理科结合”、“本土与国际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校内与校外(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六个“结合”原则,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教育部 2006 年发布的《方案》对普通高校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作出相关指导和规定,其中要求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需要包括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四大类。总体归纳来就是由史论、赏析、批评类共同组成的艺术理论类课程与艺术实践类课程,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方案》具体要求的落实,是从固化的“头脑”知识到动态的“身体”实践的过渡,更是在艺术理论层面和艺术技能层面,系统化、多层面、全方位对于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坚持“文科与理科结合”原则。综合性、多元化是近年来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诉求,我校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当中开设了“电影音乐鉴赏”这类不同艺术种类内部交叉的课程;“跟着音乐去旅行”、“音乐里故事”这类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相交叉的课程;最具特色的还属“文理相融”课程,这是依据我校理工科学生为主的特点,打造的人文社会类与自然科学类相交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融合的课程,例如“天文美学”等课程,旨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坚持“本土与国际结合”原则。我校地处广西,扎根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土壤中,而广西又作为我国与东盟接壤的省份,在国际艺术和文化交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要依托地域优势充分挖掘本土艺术与东盟艺术,打造一批凸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国际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不仅促进学生对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还要感受外来艺术文化的魅力,加强对其他国家及民族优秀艺术的关注与重视。

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原则。在全媒体、网络化时代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或引进一批慕课、金课,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互补的课程体系。在传统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辅助的教学模式,线下课程内容注重教学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艺术的表演及创作中,实地感受美、表现美,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在线上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视频库、教材库,录制系列微课,在易班、微信等平台进行推送,从学生的生活中渗透,让他们在点滴中接受艺术熏陶,让美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第一课堂互为补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么培养人”的重要路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遵循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原则。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合理用好优质资源,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外引课程,外引师资来建立健全,例如民族特色课程可以以“请进来”的模式聘请代表性民间艺人来校授课传艺。而艺术实践类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范围之内, 应该“走出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延伸到校外环境,去更广阔的舞台开展实践,到具有浓郁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艺术氛围的地方去观摩、去体验、去实践。

四、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全面识记各类艺术基本知识;了解各类艺术发展历史及风格流派、特点;掌握各类艺术鉴赏角度与评论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知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支撑知识目标的实现,例如:艺术导论、乐理知识、中国舞蹈美学等)

能力目标——基本掌握各类专项性艺术技能;培养独立观察、模仿的能力;实现对于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表现力的开发。(技能训练类课程的开设支撑能力目标的实现,例如:歌唱艺术、舞蹈基础、葫芦丝速成等)

素质目标—— 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有课程的开设均支撑素质目标的实现)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总体目标:

到2022年,完成2-3门交叉学科类、特色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打造精品公共艺术课程(或线上课程)1门,引进精品线上课程(网课、慕课)1-2门,逐步完善公共艺术体系建设;到2025年,依照计划建立健全包含艺术基础类、交叉学科类、特色课程类三大模块,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实现美育、德育、智育的协调发展,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满足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

五、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不含线上课程)

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设置是基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下,结合我校实际,依托地域优势,构建出艺术基础类、交叉学科类以及特色课程类三大主要模块,以艺术知识教育课程与艺术技能训练课程相结合的多层次系统化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详见附件2)。

艺术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了《方案》中教育部规定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分为艺术知识教育课程与艺术技能训练课程。艺术知识教育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艺术任意性选修四大类课程中的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和艺术批评类组成,教学内容侧重于介绍各种艺术的历史和各种艺术的风格流派以及对各类艺术的评论方法,如“艺术导论”、“中国舞蹈美学”、“美术鉴赏”、“影视批评”等。艺术技能训练课程是指艺术任意性选修四大类课程中的艺术实践类,教学内容更侧重于各种专项性艺术技能的学习及训练,如“歌唱艺术”、 “合唱与指挥”、“舞蹈基础”、“葫芦丝速成”等。

交叉学科类课程是依据我校学科特色,理工科学生特点,有目的开设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相交叉的课程,旨在打造出文理相融的系列课程。在这一课程模块中更多侧重的是交叉学科知识教育类,主要课程有与文学相关的“音乐里的故事”、与历史相关的“红歌与党史”、与建筑相关的“音乐与建筑”、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天文美学”等,也有在不断完善摸索的交叉学科实践类课程,例如与心理学相关的“音乐治疗”等,充分体现了我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多元性。

特色课程类主要是指本土化、民族化的课程以及国际化课程。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我校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时应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充分发挥广西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开设“广西音乐舞蹈鉴赏与实践”、“漓江画派作品赏析”、“广西地方曲艺”等凸显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课程。而广西作为我国与东盟接壤的省份,在艺术和文化交流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更加应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打造出“走进东盟艺术”、“东盟歌曲演唱”、“东盟舞蹈鉴赏与实践”等一批彰显国际特色的课程,体现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互通、互融的公共艺术课程。

最终,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桂林理工大学关于制(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文件精神指导,构建出包含艺术基础类、交叉学科类、特色课程类三大模块的公共艺术课程共48门,其中艺术基础类课程31门,交叉学科类7门,本土化、国际化特色课程12门(具体开课信息详见附件3)。

附件1: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导图

附件2: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一览表

附件3:公共艺术课程开课信息表

附件4:我校现有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一览表(含网课)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公共艺术教研室

2019年11月28日

附件1: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导图
















附件2: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一览表

保留的已开课程

(11门)

艺术基础类

艺术知识教育

艺术史论类

乐理知识

艺术鉴赏类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流行音乐鉴赏

影视欣赏

艺术技能训练

艺术实践类

舞蹈基础(古典舞)

舞蹈基础(民族舞)

指挥与合唱

声乐基础

中外名曲视唱

歌唱艺术

交叉学科类

知识教育

赏析类

跟着音乐去旅行

2020学年

预计新增课程(10门)

艺术基础类

艺术知识教育

艺术史论类

形象与礼仪

中国舞蹈美学

艺术鉴赏类

走进舞蹈世界

器乐赏析

小提琴上跳动的音符

艺术技能训练

艺术实践类

葫芦丝速成

特色课程类

本土化

鉴赏类

走进国粹——中国戏曲

实践类

中华传统诗词演唱

广西音乐舞蹈鉴赏与实践

中国民歌鉴赏与实践

未来3-5年内规划开设课程

(27门)

艺术基础类

艺术知识教育

艺术史论类

艺术导论

中西方音乐对比

中西方美术史

艺术鉴赏类

电影音乐赏析

美术鉴赏

外国音乐赏析

艺术批评类

影视批评

舞蹈欣赏与评论

音乐欣赏与评论

艺术技能训练

艺术实践类

电钢琴速成

轻松学摄影

漫画入门

朗读与正音

身体感知与舞蹈创编

交叉学科类

知识教育

史论类

音乐里的故事

天文美学

红歌与党史

鉴赏类

音乐与建筑

技能训练

实践类

音乐治疗

摄影与建筑

特色课程类

本土化

鉴赏类

传统雕塑

漓江作品画派赏析

实践类

书法艺术

剪纸

国际化

鉴赏类

走进东盟艺术

实践类

东盟歌曲演唱

东盟舞蹈鉴赏与实践











附件3:

公共艺术课程开课信息表

课程模块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时

学分

容量

艺术基础类

艺术史论类

艺术导论

32

2

150

中西方音乐对比

32

2

150

乐理知识

32

2

150

中国舞蹈美学

32

2

150

中西方美术史

32

2

150

形象与礼仪

16

1

200

艺术鉴赏类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32

2

150

器乐赏析

16

1

150

影视欣赏

32

2

150

电影音乐赏析

16

1

150

走进舞蹈世界

32

2

150

流行音乐鉴赏

32

2

150

美术鉴赏

32

2

150

外国音乐赏析

32

2

150

小提琴上跳动的音符

32

2

150

戏剧鉴赏

16

1

150

艺术批评类

影视批评

32

2

150

舞蹈欣赏与评论

32

2

150

音乐欣赏与评论

32

2

150

艺术实践类

葫芦丝速成

32

2

60

电钢琴速成

32

2

60

舞蹈基础(民族舞)

32

2

40

舞蹈基础(古典舞)

32

2

40

声乐基础

32

2

150

中外名曲视唱

32

2

80

歌唱艺术

32

2

120

轻松学摄影

16

1

80

漫画入门

32

2

150

朗读与正音

16

1

150

身体感知与舞蹈创编

32

2

150

合唱与指挥

32

2

150

交叉学科类

史论类

音乐里的故事

32

2

150

天文美学

32

2

150

红歌与党史

32

2

150

跟着音乐去旅行

32

2

150

音乐与建筑

32

2

150

实践类

摄影与建筑

32

2

150

音乐治疗

32

2

150

特色课程类

民族特色类

广西音乐舞蹈鉴赏与实践

32

2

80

中华传统诗词演唱

32

2

80

走进国粹——中国戏曲

32

2

80

中国民歌鉴赏与实践

32

2

80

广西地方曲艺

32

2

150

传统雕塑

32

2

150

书法艺术

32

2

150

剪纸

32

2

150

漓江画派作品赏析

32

2

150

国际特色类

东盟歌曲演唱

32

2

120

东盟舞蹈鉴赏与实践

32

2

120

走进东盟艺术

32

2

150












附件4:

我校现有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一览表(含网课)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时

学分

开课单位

艺术史论类

文艺美学

17

1

超星尔雅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

28

1

超星尔雅

中国书法史

22

1

超星尔雅

中国陶瓷史

21

1

超星尔雅

世界建筑史

35

2

超星尔雅

园林艺术概论

31

2

超星尔雅

美学与人生

20

2

智慧树

笔墨时空——解读中国书法文化基因

20

2

智慧树

敦煌的艺术

28

2

智慧树

器乐知识

20

1

公共艺术教研室

乐理知识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书法概论

20

1

公共艺术教研室

音乐审美与心理健康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公共社交礼仪

16

1

公共艺术教研室

艺术鉴赏类

古代名剧鉴赏

28

1

超星尔雅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

24

2

智慧树

走进歌剧世界

24

2

智慧树

古典音乐欣赏

26

2

智慧树

篆刻欣赏

20

2

智慧树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20

2

智慧树

影视广告赏析

24

2

智慧树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14

1

智慧树

时装文化与流行鉴赏

15

1

智慧树

中国陶瓷赏析

14

1

智慧树

音乐欣赏

20

1

公共艺术教研室

影视欣赏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中国古代戏曲鉴赏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舞蹈鉴赏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曲艺知识(戏曲)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曲艺知识(话剧)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流行音乐鉴赏

16

1

公共艺术教研室

跟着音乐去旅行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艺术实践类

平面动画设计

24

2

智慧树

手机人像摄影

20

2

智慧树

现代乐器演奏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社交礼仪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舞蹈基础(民族舞)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舞蹈基础(古典舞)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声乐

20

1

公共艺术教研室

声乐基础

16

1

公共艺术教研室

软笔书法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指挥与合唱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歌曲演唱

16

1

公共艺术教研室

钢琴入门(初级)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钢琴入门(高级)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视唱(简谱、五线谱)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电子琴基础与演奏

32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手风琴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器乐知识(钢琴)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器乐知识(手风琴)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器乐知识(电子琴)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器乐知识(葫芦丝)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中国民间舞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歌唱艺术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中外名曲视唱

32

2

公共艺术教研室

据统计(教务系统显示),目前我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共开设56门(线上+线下),其中艺术史论类14门,艺术鉴赏类19门,艺术批评类0门,艺术实践类23门。

关闭